“氢弹之父”于敏:纯国产科学家;三换专业;造氢弹隐姓埋名28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spicycomedy norah留过学么 “氢弹之父”于敏:纯国产科学家;三换专业;造氢弹隐姓埋名28年

“氢弹之父”于敏:纯国产科学家;三换专业;造氢弹隐姓埋名28年

#“氢弹之父”于敏:纯国产科学家;三换专业;造氢弹隐姓埋名28年|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月16日。中国伟大的科学家、“氢弹之父”于敏院士离开了我们,至此,两弹一星元勋就仅剩王希季、孙家栋和周光召三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将一腔热血浇筑国防,建成钢铁长墙,我们才不会被外国欺辱,才有机会发展民生。我们才有机会得到如今的和平、稳定、幸福、繁荣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于敏院士!

和其他人不一样,于敏院士是一位百分百的国产科学家,是由新中国完完全全培养出来,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他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

自幼才智过人,历尽波折终上北大

于敏院士1926年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小职员,父母放养式的教育非但没有让他走上歪路,反而养成了于敏独立、坚强的性格。

其实放到现在,如何父母全放养式的教育,又有几个人不被手机、游戏和其他外界事物所诱惑。而这也可以看得出来,于敏是一个有着强大自制力的人。

于敏和父母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天才是要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天赋,而往往那百分之一的天赋更加重要。于敏就是这样一个天才式的人物。他自幼喜欢读书,智力过人,有过目不忘之能。

于敏的才智也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的肯定:“他这个人极聪明,一把桥牌到他手上,他立刻就能算出他会不会赢,会赢在哪张牌上,大家都不用玩了。”由此可以发现,聪明的人做什么都可以特别轻松!

出生在乱世的他总是渴望有一天能够像岳飞、诸葛亮一样为国家崛起效力,建功立业。

于敏小时候

而他卓绝的才智则给了他实现梦想的一方舞台,他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就以各科第一闻名全校。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方向—理论物理。

当时,于敏读大学还废了一番波折,当时他父母压根没有钱供他读大学,父亲更是久病缠身。

这个时候多亏了自己的同学陈克潜,他将于敏的情况告诉了自己在启新洋灰公司工作的父亲。于是,于敏获得了一笔“天使投资”,由启新洋灰公司资助他上大学,条件是必须去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学习。于敏欣然同意。

参加工作后的于敏

然而于敏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机电,最爱的还是物理。可是如果转系,就没有了经济来源。惆怅的他只好一边在工学院学习,一边自学理学知识。那个时候,只要拥有一点点的闲暇时间,于敏就拿着一本书在那乱啃。于敏在工学院因此得了一个“老夫子”的外号。

到了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恢复了奖学金,于敏因此获得每个月一袋白面的微薄资助。他把白面换成粗粮,用省出来的钱当零用钱,维持读书,以此谢绝了启新洋灰的资助,转入理学院物理系,啃起了窝头就咸.菜。

名冠北大,得院士夸赞,被钱三强赏识,转攻原子能物理

在北大学习理论物理的时候,于敏就已经名冠北大。1949年更是以北大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大理学院的研究生。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即使是数学系的在代数考试上最多也不过60分,而来自物理系的于敏却总是能拿到满分。

在1945级的北大理学院,学号1234013是一个传奇。在北大图书馆院内墙上张贴的不张名成绩榜单中,第一的位置永远属于这个学号,理学院师生都知道,这个学号属于于敏。

他的导师中科院院士张宗燧更是夸奖于敏说:“这是他教过最优秀的学生”。

当时,何泽慧和丈夫钱三强才刚刚成立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为我国研制核武器服务,当时就只有彭恒武、王淦昌几人。特别缺人才。而这个时候,因为自身的优异,于敏被钱三强发现,调入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于敏、彭恒武

进入近代物理所的前两年,理论研究组接到了第一项任务,跟踪国际核物理研究的进展,于敏几乎仔细阅读了全部挑选的文献,同时精读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梅尔和江森合写的一篇关于壳模型的论文,此后又仔细钻研了大物理学家费米的名著《原子核物理》一书。

他结合在北大“近世代数”课程中学习的“群论”,发现了对称性在壳模型中的重要性,又开始深入学习群表示理论。于敏的才华在这次调研工作中展露无遗,在调研结束时,负责人彭桓武对全组说:“真正钻进去的只有于敏。”

也正是因为于敏的刻苦聪明,所里让于敏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而在此之前,于敏从事的是量子场论的研究,觉得核理论不如量子场论基础性强。但他很快又意识到,国家科学规划已将原子核物理列为重点发展学科,而全组仅剩自己一个年轻人,需要担起责任。

左起王淦昌,彭恒武,朱光亚和于敏

所以,于敏很快就转为原子核理论研究。 国内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论,这意味着于敏所有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是学习对于本就才智过人的于敏来说,从来就不是一件什么难事。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于敏不仅掌握了国际核物理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焦点,而且在关于核物理研究的关键领域,写出了许多有重要影响力的论文和专著。

这期间,于敏与杨立明教授合著了我国第一部原了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

于敏所写的论文,分量有多重呢?他参与研究发表的 他们发表的《一个具有等间隙能谱的费米系统》和《原子核在短程力下的相干效应》等研究成果在当时位居世界前列。直接让我国在该领域研究水平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

年轻时候的彭恒武

彭桓武院士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他没有老师,他的工作是开创性的。”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了核理论的空白”。

1957年5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专家朝永振一郎曾率领日本物理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并进行学术交流。在和于敏一番学术交流后,朝永振一郎问道:“于先生是从国外哪所大学毕业的?”

朝永振一郎

于敏风趣地说:“在我这里,除了ABC外,基本都是国产的!”在得知于敏是一个从来没有出过国,也没有得到过外国名师指导的本土学者,靠独自钻研获得如此巨大的研究成果后,朝永振一郎震惊得说不出话来。回到日本后,朝永振一郎在自己的著作中称赞于敏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

也正是因为于敏硕果累累,仅仅26岁,于敏就成为了副研究员。

接受挑战,隐姓埋名研制氢弹

1961年1月的一天,于敏奉命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直截了当地对他说:“经所里研究,请报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

从钱三强极其严肃的神情和谈话里,于敏明白了,国家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颗原了弹,氢弹的理论也要尽快进行。于敏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当时已经很有成绩,而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集体性强,而且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

1951年于敏从研究量子场论转行研究原子核,到1961年他又毅然决然地从研究原子核转向研究氢弹原理,面对国家分派下来的任务,于敏从来没有犹豫,他毅然转入地下工作。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就从科学界消失了。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是惟一没有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后来站到世界核科学的高峰。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

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

而当时中国的设备更无法可比,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于敏超强记忆力就在这个时候发挥了作用。

那个时候的计算机

于敏的记忆力与计算能力达到了怎么样的一个恐怖程度呢? 一次,一位法国核物理学家到原子能所作有关康普顿散射的报告。报告过程中,报告人还没有讲实验结果,于敏就小声对坐在旁边的粒子物理、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说,这个分支比是10-4至10-6数量级,后来报告人给出的结果,果然如于敏估计。何祚庥很吃惊,问于敏怎么算出的,于敏告诉他如何进行量纲分析和数量级估计。

所以当时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于敏直接和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用脑子替代计算机,开始废寝忘食地计算。四年中,于敏、 黄祖洽等科技人员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了弹爆炸成功,在世界上引起轰动。而氢弹的研制也就成了当前任务的首位。

当时于敏立马赶往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抓紧计算了一批模型。但这种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变比低,不符合要求。于敏总结经验,带领科技人员又计算了一批模型,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

年底,于敏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研究中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解决了热核武器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并在平均场独立粒了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当时于敏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后,他当即给北京的邓稼先用隐语报告氢弹理论研究有了突破。“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邓稼先听出是好消息:“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但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

当时核试验场远在大西北,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吃的是夹杂砂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茫茫戈壁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气温零下30℃,道路冻得像搓板……在这样极恶劣的情况下,于敏和其他科学家一直都在咬牙坚持!

而为了能够在法国之前研制氢弹成功,于敏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如果中国能赶在法国前面

突破氢弹的话,不仅长中国人的志气,更能让中国在世界上挺直腰杆!

1967年6月17日早晨,载有氢弹的飞机进入罗布泊上空。8时整,随着指挥员“起爆!”的指令,机舱随即打开,氢弹携着降落伞从空中急速落下。十几秒钟后,一声巨响,碧蓝的天空随即翻腾起熊熊烈火,传来滚滚的雷鸣声……

当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从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

中国第一课原子弹、氢弹模型

于敏说:当初设计是百万吨左右,而实际的爆炸当量是330万吨。超额完成了任务。更让世界为之震惊的是“于敏方案”设计的氢弹更适合实战中国氢弹诞生之初就已经接近甚至完成了小型化的应用就连美国军界都说:这家伙可抵十个集团军!

美国第一颗氢弹

苏联"沙皇炸弹"(氢弹)

中国第一颗氢弹

而于敏敏锐认识到,美国一定会限制核武器发展,86年,他和病入膏肓的邓稼先一起写下来《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建议在世界全面禁止核试验前,加快中国的核试验步伐。

正是因为于敏和邓稼先的先见之明,赶在196年9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之前,用十年时间让中国赶在世界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邓稼先和于敏

多年后,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同于敏晤面,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氢弹发射成功

三次与死神插肩而过,家庭是他最大的后盾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在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时,他身体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再加上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

于敏和堂弟一家

这是于敏第一次和死神插肩而过!

可以说,于敏是将自己的生命扑在了国防事业上。

而于敏之所以可以毫无顾忌地从事研究,也多了他有一个贤内助,当时于敏为了能尽快拿出研究成果,一直日夜操劳,妻子担心他如此劳累伤了身体,到了星期天,就硬拉着他逛公园,想让他换换脑子。但于敏偏偏每次都不合拍,总是一个人在后面跟不上趟,常常陷于沉思。后来,他干脆找个幽静的凉亭独自在那里看书,任由妻子领着孩子玩,让妻子哭笑不得。

有一天,妻子好不容易说服他一起去王府井百货大楼,到了门口,他却不愿进闹哄哄的商场,非要在门口等。结果妻子出来才发现于敏偷溜不见人影,怎么找也找不到,后来傍晚才回来,一问才知道去僻静地方思考问题去了。

还有于敏帮妻子洗衣服,一个劲往洗衣机里加水,却被妻子发现他忘了关排水阀等趣事。这样的事,孙玉芹能说出许多。几十年来,若没有她,于敏不知要如何生活。可以说正是妻子的无怨无悔,才能让于敏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原子能研究所研究人员曾在国外报道上看到了一个重要元素的新的截面数据。这个数据太理想,高得惊人,但如果是真的将对热核反应大有裨益。想鉴别真伪只能做实验,不仅需要大量资金,还要耗费两三年时间。于敏决心搞清楚真伪,昼夜分析计算。

一天深夜,妻子一觉醒来发现他还在计算,催他睡觉他只是敷衍一下。又过了不知多久,于敏突然抓住妻子的手,一跃而起,兴奋地说:“玉芹,我搞清楚了!钱和时间都可以省下来了!”妻子睡眼惺忪地问他什么搞清楚了,他却因为想赶快告诉同事这个喜讯一直催着妻子赶快做早饭。

多少个这样的不眠夜,都是孙玉芹陪伴于敏度过的。而自从于敏参与氢弹研究,两个人就聚少离多,有时候甚至两三年不见。而于敏参与研究氢弹的事更是对妻子保密了20多年。有一天,他们夫妻同乘一辆公共汽车下班回家,妻子惊诧地问他现在在哪里、干什么工作,于敏始终没有正面回答她。

1971年时候,因为于敏的身体情况,孙玉芹才来到了于敏的身边照顾他。

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赶紧扶他起来。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

而1973年身体并没有完全恢复在大西北过度操劳的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同事们都笑话于敏:“没有嫂子做的饭就闹胃病”!

饱经风雨,遍尝艰辛,孙玉芹奉献给于敏是几十年的陪伴。当于敏解密时,孙玉芹惊呼:“没想到老于搞的是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于敏妻子很喜欢旅游,但是因为不放心他的身体,只能在家照顾他,时间都花在于敏身上,2012年,孙玉芹突发心脏病去世。于敏一直都觉得对不住妻子,在一次节目中,于敏将对妻子的感情凝聚在了一句诗中:报答平生未展眉。

和所有科学家一样,于敏乐在科研,对物质条件从不将就,他住在两居室的普通旧房子里,家具十分简朴,家中的暖瓶外壳还是用竹子做的。于敏却对当时的生活待遇很满足,整天为科研工作乐此不疲。

于敏院士的家

于敏将自己一生献给了国家,舍小家为大家,他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 核武器 的 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当之无愧的“氢弹之父”!

有词调寄《小桃红》,赞曰:擎天火云映赤城,氢雷掌上鸣,壮我国威气如虹,崎岖径,穷微探理驭核能,科海耆英,国之干城,巍巍华夏情。

今天,让我们一起缅怀于敏院士,缅怀那些为了国家奉献一生的科学家,正是有了他们,我们才能拥有现在如此幸福的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